近年来,标着'儿童专用'的食品在货架上占据C位,成为家长们的购物车常客。但当撕开'儿童'标签的包装,许多父母却陷入更深层的困惑:这些色彩缤纷的零食和饮品,是否真的能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面对商家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如何避开'概念炒作'的陷阱?市卫健委最新提醒指出:破解儿童食品选购难题的核心密码,就藏在配料表与营养标签的细微之处。三步教您炼就'火眼金睛'...
当'零添加'成为食品包装上的流量密码,消费者需警惕:这些醒目标语可能只是营销话术的障眼法!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叫停'不添加''零添加'等绝对化宣传,原因在于——某品牌'0蔗糖'酸奶实际含果葡糖浆,某儿童饼干宣称'无防腐剂'却钠含量超标。专家指出:判断食品健康度,关键要掌握'标签三看法':一看配料表排序(成分占比一目了然),二查营养素参考值(NRV%超过20%需谨慎),三核对添加剂国标编码(合法添加≠有害)
当儿童肥胖率突破10%警戒线,食品标签升级为健康防线!最新营养标签新规实施后,家长将获得三大控糖控油利器:1. 糖分显微镜——强制标注的'糖'含量让'隐形糖'无处遁形(某儿童酸奶含糖量堪比可乐);2. 脂肪过滤器——新增的饱和脂肪指标可识别'坏脂肪'(反式脂肪酸的伪装形态);3. 健康警示牌——包装正面醒目提示'盐油糖过量危害',破解'好吃=健康'的认知误区。专家建议:选购时遵循'520原则'——5克盐/天、25克糖/天、0反式脂肪,对照标签数值轻松管控。
过敏儿童家庭的福音!2025年起食品包装将新增'过敏原红绿灯'——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规,所有使用八大类高风险致敏原(麸质/甲壳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制品/坚果)的预包装食品,必须在配料表中用加粗下划线醒目标注,或在包装正面设置'致敏物质提示框'。这意味着:曾因误食含花生成分饼干过敏的3岁患儿家长,未来只需3秒就能在标签上锁定风险成分;某进口巧克力因未标注乳制品成分导致幼儿休克的事件,将成为历史。专家提醒:选购时务必遵循'三查原则'——查配料表加粗项、查致敏提示专区、查跨境食品英文标签翻译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