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食用野生河豚导致的食物中毒,市食安办郑重提醒市民: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贪图其美味或尝鲜。请切勿购买、自行捕捞或食用野生河豚鱼,以确保自身安全。
河豚,又名“气泡鱼”或“吹肚鱼”,是暖温带及热带海域的一种底层鱼类,通常栖息在海洋的中下层。少数种类会游入淡水江河之中。当面临外界威胁时,它们会迅速将腹腔内的气囊充气,使身体像球一样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也会竖起,作为自我保护的机制。
河豚鱼的毒性源自其体内特有的河豚毒素,这是一种非蛋白质的神经毒素,具备极高的耐高温特性,需通过100℃的高温加热长达4小时才能彻底破坏其毒性。其中,河豚的卵巢是毒性最强的部位,其次是肝脏,仅仅0.5毫克的河豚毒素便足以致命。河豚毒素能够迅速麻痹人类的神经系统,中毒者会出现全身麻痹、瘫痪、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并迅速死亡。这种中毒过程极为迅猛,潜伏期短至10分钟至3小时,一旦发病,4至6小时内便可能面临生命威胁,最快的情况下,仅1.5小时就可能致命。
当前,临床上对于河豚毒素并没有特定的解毒药物,医生通常只能采取催吐、洗胃、大量补液和导尿等紧急措施,以尽速排出患者体内的毒素。统计数据显示,河豚中毒已经成为我国动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元凶之一,其致死率极高,需引起广大民众的高度警惕。
食物中毒的预防
1.在路边摊贩或市场上,切勿购买您不熟悉的鱼类,更不要自行捕捞野生河豚。如果您遇到一种鱼,其头胸部较大而尾部较小,背部带有鲜艳的斑纹或色彩,且体表无鳞、光滑或带有细刺,那么请务必小心鉴别是否为河豚鱼。因为河豚鱼在受到威胁时,会迅速吞下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多刺的圆球来保护自己。
2.河豚毒素是一种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其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只有在超过220℃的高温下才能被分解,因此常规的烹饪方法如盐腌或日晒等均无法有效破坏其毒性。因此,餐饮店和市民在未经专业培训和授权的情况下,严禁自行加工河豚鱼,以确保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
3.市民应远离并避免食用野生河豚鱼。若在市场、摊贩或餐饮店等场所发现违法经营野生河豚鱼及其制品的行为,请积极行动,拨打市民热线12315或12345进行举报,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