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水产新纪元:天然水域渔业资源深度开发,引领行业潮流
阅读概览
在辽阔的新疆疆域内,内陆水产养殖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这一变革性进展,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新疆,这一曾经的渔业“新贵”,正逐步展现其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巨大潜力与无限可能。
产业亮点聚焦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作为行业佼佼者,其养殖的三文鱼在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更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实现了东南亚地区的全面覆盖,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欧洲市场。据公司副总经理张玉如透露,今年该公司预计三文鱼产量将达到7700吨,占据国产三文鱼市场40%的份额,出口额有望突破5000万元大关。
天然水域的深度挖掘
随着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开发力度的逐年加大,新疆内陆水产养殖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的养殖技术,当地有效提升了水产品的产量与品质,为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水产品选择。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我国内陆水产养殖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数字背后的增长动力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2023年,新疆地产水产品的网络零售额实现了惊人的增长,达到了3.95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06.26%。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新疆水产品在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也彰显了当地在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沙海渔歌:新疆阿拉尔市的绿色养殖奇迹”
近日,记者踏访了新疆阿拉尔市古渡口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水乡景象。碧波荡漾的坑塘中,工人们正忙碌地捕捞着小龙虾,合作社的领航人马春花则笑容满面地为客户打包、装车,满载而归的不仅是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更是对这片沙漠边缘绿色养殖模式的肯定与信心。
自2017年起,马春花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在沙海边缘开启了小龙虾养殖的先河。面对重重技术难关,她不懈探索,终于攻克难题,并创新性地引入了“小龙虾+菱角”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小龙虾的品质与产量,使其肉质鲜美、体型硕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更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合作社的小龙虾亩产量高达150公斤,社员队伍也从最初的4人壮大至10人,每位社员年均增收达5万元,真正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库的转变。
新疆,这片看似与海洋无缘的土地,实则蕴藏着丰富的水域资源。其水域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宜渔水域滩涂更是超过4600万亩,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水中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多达500余种,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粮仓”。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疆水产养殖业便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今更是遍地开花,形成了以大水域湖泊水库养殖为主,坑塘、稻田养殖为辅的多元化格局。
6月22日,随着博斯腾湖禁渔期的结束,这片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再次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博斯腾湖以其164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和丰富的水产资源,不仅成为了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更跻身全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域之列。湖中鱼类品种繁多,已达32种,年产量稳定在4000吨左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博斯腾湖的巨网捕鱼已从传统的生产活动演变为热门的旅游项目,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鱼、品鲜,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内陆水产的“蓝海”探索:海鲜养殖在新疆的崛起
近期,内陆水产养殖业在新疆阿拉尔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来自浙江省三门县的3万只青蟹苗与海南的2000尾珍珠龙胆石斑鱼苗,跨越千山万水,分别落户于阿拉尔市新开岭镇的盐碱地综合水产品养殖基地与陇达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志着内陆海鲜养殖的“逆袭”之旅正式开启。
三门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毛玲君雄心勃勃地表示,阿拉尔独特的环境条件为海鲜养殖提供了可能,他们计划在此投资2000亩水域,打造盐碱地水产养殖产业链孵化园,将东南沿海知名的三门青蟹引入内陆,开启新的养殖篇章。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专家舒妙安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的成功投放寄予厚望,认为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阿拉尔的水产养殖种类,提升了经济效益,更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他透露,合作社与浙江大学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正稳步推进,预计后续将有更多中高端海鲜品种在新疆安家落户,为当地水产养殖注入强劲动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冷水资源因其源自高山冰雪融水而水质纯净、溶氧充足,成为三文鱼、高白鲑等冷水鱼类的理想栖息地。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三文鱼基地便是这一优势的生动例证,每日可高效处理并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新鲜三文鱼高达50吨,展现了内陆海鲜养殖的无限潜力。
业内人士纷纷指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正逐步成为新疆渔业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引入先进、环保的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技术,昔日的盐碱荒地正逐步转变为丰收的“养殖池”,为新疆的渔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阿克苏天泉雪源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扩建计划便是这一趋势的缩影。随着冷水鱼市场的持续升温,合作社投入巨资进行扩建,新增养殖水域60亩,专注三文鱼养殖,预计年产量将突破600吨,产值有望达到3000万元,成为内陆水产养殖业的一颗璀璨新星。
科技引领与多方助力共铸新疆渔业辉煌
新疆渔业的蓬勃发展,是政府强有力产业扶持、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以及国内外广泛援助共同作用的结果。喀什地区作为渔业发展的先锋,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水利基础、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多措并举,为水产业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新疆农业部门不忘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尾水治理及绿色养殖技术的普及,如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模式,有效减少了养殖污染,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此外,新疆还创新性地利用盐碱水资源,通过科学调配人工海水,成功实现了“海水养殖”在内陆的突破,为渔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尼勒克县与赛里木湖的科研实践,更是新疆渔业技术创新的生动写照。前者通过模拟海水环境,大幅提升了三文鱼的产量,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后者则携手高校与科研机构,攻克了高白鲑鱼卵进口依赖及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推动南疆盐碱水渔业的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以天鹅湖水产养殖基地为核心示范点,通过项目示范引领,不断提升盐碱水渔农综合生产能力。
在鱼种引进与培育方面,新疆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开放性与创新力。目前,新疆境内养殖的鱼类已超过百种,其中半数以上为外来引进品种,且在极端干旱的喀什地区,也成功实现了美国加州鲈、日本锦鲤等品种的人工繁殖与规模化生产,展现了新疆渔业发展的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